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评价规范 | |||||||||||||||||||||||||||||||||||||||||||||||||||||||||||||||||||||||||||||||||||||||||||||||||||||||||||||||||||||||||||||||||||||||||||||||||||||||||||||||||||||||||||||||||||||||||||
1 总则 为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工作,制定本规范。 2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新建、改建、扩建和已投入运行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工作。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参照执行。 3 术语与定义 3.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性卫生学评价 依据国家法规、规章、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和竣工验收进行的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评价。 3.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经常性卫生学评价 依据国家法规、规章、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对投入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进行的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评价。 4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性卫生学评价 4.1 评价目的 预防和控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能出现的健康危害因素。 4.2 评价依据 (1) 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主要包括: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b.《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c.《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d.《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e.《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f.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 9663~9673,GB 16153)。 (2) 建设单位或公共场所经营者提供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 a. 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 b. 建设项目概况资料; c.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计资料及设计说明。 (3) 其他相关文件和资料。 4.3 评价内容与方法 对所提供的技术资料进行基本情况分析,主要包括: (1) 建设项目地点、总投资、平面布局、建筑面积; (2) 建设项目用途、服务人数; (3) 空调类型、气流形式和系统设计参数; (4) 冷却塔的类型和位置; (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种类、用途及安装部位。 在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主要包括: (1) 周边环境现状及危害因素监测; (2) 建筑物现况及自身污染状况。 结合基本情况分析和现场调查结果,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计资料进行评价,主要包括: (1) 温度、相对湿度、噪声、新风量等设计参数; (2) 机房、风管、冷却塔、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应急关闭回风的装置、控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窗口等设备、设施; (3) 新风、排风、送回风等通风系统; (4) 空调水系统、运行工况、气流组织、空调管道材质和保温材料等其他相关方面。 主要内容包括: (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 (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备设置和布局; (3)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安全性。 (1) 抽样 抽样应具有随机性、代表性和可行性。 a.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机组)抽样量原则: 类型相同系统,30套以下的抽样比例为20~30%,30套以上的抽样比例为10~20%。 类型不同系统,每类至少抽1套; b. 每套系统抽样量原则: 冷却水:不少于1个冷却塔; 冷凝水:不少于1个冷凝部位; 新风:每个进风管不少于1个部位; 送风口:抽取风口总数的5—10%,且不少于5个; 风管:主风管中(如送风管、回风管、新风管)至少选择3~5个代表性断面。 (2) 检测指标和方法 按《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要求执行。 4.4 评价结论和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分别作出评价结论,并针对发现的卫生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5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经常性卫生学评价 5.1 评价目的 通过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状况的现场调查和检测,发现存在的卫生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5.2 评价依据 (1) 本规范第4.2条(1)和(3); (2) 公共场所经营者提供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图纸及相关资料。 5.3 内容与方法 经常性卫生学评价包括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期间评价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效果评价。 具体内容见本规范 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按《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的有关要求执行。 5.4 评价结论和建议 根据现场调查和卫生检测的结果,作出评价结论,并针对发现的卫生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6 评价报告 卫生学评价结束时应编制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卫生学评价工作的总结性文件,应在基本情况分析、现场调查、卫生检测、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真实地反映卫生学评价的全部工作,文字要求简洁、准确。评价报告应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评价依据、评价内容和方法、评价结论和建议。报告格式见附录J。 7 卫生学评价机构 从事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机构一般在地(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评价机构的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K的规定,并每4年进行一次评估。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地(市)级卫生学评价机构的技术评估、技术咨询和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省级以上卫生学评价机构的技术评估、技术咨询和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负责卫生学评价结果的技术仲裁。 8 本规范自 附录J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报告(格式) J1 封面页 封面页一般包括: (1) 评价报告编号 (2) 评价项目名称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报告 (3) 评价机构名称(包括盖章) (4) 报告编制日期 J2 首页 首页一般包括: (1) 委托单位名称 (2) 委托单位地址 (3) 评价项目地址 (4) 委托单位联系人 (5) 委托单位联系电话 (6) 评价技术负责人(包括签字) (7) 评价人员名单(包括姓名、职称、专业,签字) (8) 审核人(包括签字) J3 正文 正文一般包括: (1) 评价项目名称 (2) 任务来源 (3) 评价目的 (4) 评价范围 (5) 评价依据 (6) 项目概况 (7) 评价内容与方法 (8) 分析、调查、检测数据与结果 (9) 结论和建议 J4 附件 附录K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机构的技术要求 K1 基本要求 K1.1 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K1.2 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实验室。 K2 人员要求 K2.1 技术负责人 评价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5年以上。 K2.2 专业人员 拥有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项目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卫生检验专业人员。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不少于30%。 K2.2 专业技术培训 专业人员必须经培训,并考核合格。 K3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并有完善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质量管理体系。 K4 设备要求 拥有量值准确可靠、性能完好、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项目相配套的仪器设备,基本仪器设备见表K1。计量设备应有计量检定证书。 表K1 基本仪器设备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1 总则 为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证输送空气的卫生质量,制定本规范。 2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它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参照执行。 3 术语与定义 3.1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去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装置。 3.2 净化效率 净化装置入口、出口空气污染物浓度之差与入口空气污染物浓度比值的百分数。 3.3可吸入颗粒物(PM10) 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物。 3.4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 空气污染物苯、二甲苯、苯乙烯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 4 卫生指标 4.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 4.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新风量卫生要求
4.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 送风卫生要求
4.4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风管内表面卫生要求
4.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表4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卫生安全性要求
表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的卫生要求
5 卫生检验 5.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送风及风管采用抽样法检验,抽样数量根据系统设置、运行或风管清洗情况确定。 5.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的检验方法见附录A。 5.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的检测方法见附录B。 5.4 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检测方法见附录C。 5.5 空调送风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见附录D。 5.6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卫生安全性检验 5.7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检验 5.8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消毒剂的评价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方法。 5.9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积尘量的检验方法见附录H。 5.10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见附录I。 6 本规范自 附录A 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及其形成的沉积物、软泥等样品中嗜肺军团菌的检验方法。 A1原理 待测水样经过滤膜或离心浓缩后,一部分样品经酸处理与热处理,以减少杂菌生长,一部分样品不作处理。将上述处理与未处理样品分别接种BCYE琼脂平板并进行培养,生成典型菌落并经生化培养和血清学实验鉴定确认则判定为嗜肺军团菌。 A2 主要仪器设备 A2.1 平皿: A2.2 培养箱:35~ A2.3 紫外灯:波长360±2nm A2.4 滤膜滤器 A2.5 滤膜:孔径0.22~0.45µm A2.6 蠕动泵 A2.7 离心机 A2.8 涡旋振荡器 A2.9 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体式镜 A2.10 水浴箱 A3 采样 A3.1 采样容器:可选择玻璃瓶或聚乙烯瓶,沉积物与软泥需用广口瓶,容器均需螺口或磨口,用前灭菌。 A3.2 采样量:每个采样点依无菌操作取水样(或沉积物、软泥等样品)约200ml。 A3.3 中和:经氯或臭氧等消毒的样品,采样容器灭菌前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以中和样品中的氧化物。 A3.4 样品运输与贮存:样品最好2天内送达实验室,不必冷冻,但要避光和防止受热,室温下贮存不得超过15天。 A4 方法与步骤 A4.1 样品处理 A A A A A4.2 接种与培养:取A A4.3 观察结果:军团菌生长缓慢,易被其它菌掩盖,需每天在体式镜上观察。军团菌的菌落颜色多样,通常呈白色、灰色、蓝色或紫色,也能显深褐色、灰绿色、深红色;菌落整齐,表面光滑,呈典型毛玻璃状,在紫外灯下,有荧光。 A4.4 菌落验证:从每一个平皿上挑取2个可疑菌落,接种BCYE和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平板,35~ A4.5嗜肺军团菌型别的确定:应进行生化培养与血清学实验确定嗜肺军团菌。生化培养:氧化酶(-/弱+),硝酸盐还原-,尿素酶-,明胶液化+,水解马尿酸。血清学实验:用嗜肺军团菌诊断血清进行分型。 附录B 新风量检测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的检测方法——风管法,即直接在新风管上测定新风量。 B1 原理 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处于正常运行或规定的工况条件下,通过测量新风管某一断面的面积及该断面的平均风速,计算出该断面的新风量。如果一套系统有多个新风管,每个新风管均要测定风量,全部新风管风量之和即为该套系统的总新风量(立方米/小时),根据系统服务区域内的人数,便可得出新风量结果(立方米/人·小时)。 B2 主要仪器 B2.1 皮托管法 B B B B2.2 风速计法 B B B3 检测断面和测点 B3.1检测断面应选在气流平稳的直管段,避开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 B3.2测点位置和数量 B 表B1 圆形风管的环数及测点数
B 表B2 矩形风管的分块及测点数
B4 检测步骤 B4.1 风管截面面积测量 测定风管检测断面面积(F),分环或分块确定检测点。 B4.2 皮托管法测定风速与风量 B B B B B4.3 风速计法测定风速与风量 当风管内的动压值 B B B 式中:Q— 新风量(m3/h) F— 风管截面面积(m2) 附录C 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检测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检测方法。 C1 仪器 C1.1 PM10检测仪器为便携式直读仪器。 C Da50 — 仪器捕集效率为50%时所对应的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 sg — 仪器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 C C ROU=∣b∣+2∣MVC∣ 式中:b — 重量法与仪器法配对测定PM10结果相对误差的算术平均值 MVC — 仪器法测定PM10结果之间相对误差的几何平均值 C C C1.2 仪器使用前,应按仪器说明书要求进行检验与标定。 C2 检测点布置 C2.1 检测点在送风口散流器下风方向15~ C2.2 送风口面积小于 C3 检测时间与频次 C3.1 检测应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转条件下进行。 C3.2 每个检测点检测3次。 C3.3 每个数据测定时间根据送风中PM10浓度、仪器灵敏度、仪器测定范围确定。 C4 检测数据处理 C4.1 对于非质量浓度示值的测定值,按仪器说明书要求将每次检测示值转换为质量浓度。 C = R´K 式中:C — 质量浓度,mg/m3 R — 仪器有效示值(扣除本底值、基底值等后的示值) K — 仪器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 C4.2 送风口送风中PM10浓度的计算 第k个送风口的送风中PM10浓度(Cak)按下式计算: 式中:Cij – 第j个测点、第i次检测值; n – 测点个数。 C4.3 送风中PM10浓度的计算 一个系统(a)的送风中PM10浓度(Ca)按该系统全部检测的送风口PM10浓度(Cak)的算术平均值给出。 附录D 送风中微生物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b-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方法。 D1 送风中细菌总数 D1.1原理 用仪器法采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的细菌,计数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经35~ D1.2 方法与要求 D D D 以无菌操作,使用六级筛孔空气撞击式采样器,以空气流量为 D1.3 培养 D 成分: 蛋白胨 氯化钠 肉膏 琼脂 蒸馏水 1000ml 制法:将蛋白胨、氯化钠、肉膏溶于蒸馏水中,校正pH值为7.2~7.6,加入琼脂, D D2 送风中真菌总数 D2.1 原理 用仪器法采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的真菌,计数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上经 D2.2方法与要求 D D D D2.3 培养 D 成分: 蛋白胨 葡萄糖 琼脂 蒸馏水 1,000ml 制法:将蛋白胨、葡萄糖溶于蒸馏水中,校正pH值为5.5~6.0,加入琼脂, D D3 送风中b-溶血性链球菌 D3.1 原理 用仪器法采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的b-溶血性链球菌,经35~37℃,24~48小时培养,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典型菌落的为b-溶血性链球菌。以每立方米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cfu/m3)报告。 D3.2 方法与要求 D D D3.3 培养 D 成分: 蛋白胨 氯化钠 肉膏 琼脂 脱纤维羊血 5~10 ml 蒸馏水 1,000ml 制法:将蛋白胨、氯化钠、肉膏加热溶化于蒸馏水中,校正pH值为7.4~7.6,加入琼脂, D D3.4 结果观察 培养后,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呈灰白色,表面突起直径0.5~ 附录E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阻力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阻力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E1 原理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在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实验台的条件(按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行条件将空气动力学实验台调整到相应的风速)下,分别测定装置入口处空气的全压(Pti)或静压(Psi)和出口处空气的全压(Pt0)或静压(Ps0),按下式得出装置的阻力(△P)。 当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前后风道直径相同时: 式中: E2 设备及仪器 E2.1空气动力学实验台。 E2.2标准皮托管:系数0.99±0.01。 E2.3倾斜式微压计:最小读数应不大于1Pa。 E3 方法 E3.1 静压的测定:将皮托管的静压出口与微压计负压端连接,微压计正压端与大气连通;将皮托管插入风管内,皮托管的全压测孔朝向气流方向,读出静压值。 E3.2 静压的计算:将静压测定值代入上式可得出装置的阻力。 附录F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颗粒物净化效率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颗粒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和连续运转条件下颗粒物净化效率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F1 颗粒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 F1.1 原理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在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实验台条件下,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前段发生一定浓度的颗粒物,分别测定装置入口处管道空气中PM10颗粒物浓度(C1)和出口处管道空气中PM10颗粒物浓度(C2),按下式得出装置的颗粒物一次净化效率(hP1)。 hP1=[(C1-C2)/C1]´100% F1.2 设备及仪器 F 风速稳定性 ±10%设定值; 颗粒物浓度范围 0.15~1.5mg/m3; 浓度稳定性 ±10%。 F PM10颗粒物采样器 流量控制箱 Q=20~ 采气泵 Q=50~ F PM10颗粒物测定仪 精度0.01mg/m3 2台。 F1.3 步骤 F F F F F F F F F F2 连续运行条件下颗粒物净化效率 F2.1 原理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在空气动力学实验台条件下,使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在PM10颗粒物浓度0.5~1.5毫克/立方米的稳定环境中连续运行24小时后,分别测定装置入口处管道空气中PM10颗粒物浓度(Ct1)和出口处管道空气中PM10颗粒物浓度(Ct2),按下式得出此时装置的颗粒物净化效率(hPt)。 hPt=[(Ct1-Ct2)/Ct1]´100% 由下式得出装置颗粒物净化效率下降的百分数。 [(hp1-hpt)/hp1] ´100% F2.2 设备及仪器 与颗粒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检测时使用的设备与仪器相同。 F2.3 步骤 与颗粒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检测时的步骤相同。 附录G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微生物净化消毒效果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微生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或消毒效果的检验方法。 G1 原理 通过测定一定状态下空气中微生物数量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前后的变化来计算净化或消毒效率,从而评价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净化消毒效果。 G2 实验器材 G2.1试验菌:空气中的自然菌。 G2.2 采样器:六级筛孔空气撞击式采样器。 G2.3 磷酸盐缓冲液:0.03 mol/L,pH 7.2。 G2.4 营养琼脂培养基 G2.5 温度计 G2.6 湿度计 G3 实验方法 G3.1 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技术要求将其安装在实验设备上。 G3.2 分别将六级筛孔空气撞击式采样器置于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前后的中间位置,开启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待运行稳定后,同时采集装置前后的空气,流量为 G3.3 消除率的计算按下式进行: G4 评价规定 消除率均≥50%为净化合格,≥90% 者为消毒合格。 阴性对照组应无菌生长;净化消毒前的菌量在 500~2500cfu/m3。 附录H 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积尘量的检验方法。 H1 原理 采集风管内表面规定面积的全部积尘,以称重方法得出风管内表面单位面积的积尘量,表示风管清洗后的清洁程度或空调风管的污染程度。 H2 器材 H2.1 采样面积为50或100平方厘米。 H2.2 无纺布或其它不易失重的材料。 H2.3 密封袋。 H2.4 采样工具或设备。 H2.5 天平,精度 H2.6 一次性塑料手套。 H3 风管清洗后的清洁程度检验步骤 H3.1 采样时间 采样应在风管清洗后的七日内进行。 H3.2 采样点 在清洗后确定检测的每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主风管中(如送风管、回风管、新风管)至少选择5个代表性采样点。 H3.3 采样 H H H H3.4 实验室分析 H H H H3.5 结果表示方法 取各个采样点残留灰尘量的平均值为风管清洁程度的判定指标,以g/m2表示。 H3.6 影像资料的制备 采用机器人对每个监测点所代表的风管区域内表面情况进行录像,并将其制作成录像带或光盘等影像资料。 H4 风管污染程度的检验步骤 H4.1 采样位置 在确定检测的每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主风管上(如新风、送风和回风管)至少选择5个代表性采样点;如果无法在主风管采样时,可抽取全部送风口的5-10%且不少于5个作为采样点。 H4.2 采样方法 H H H H4.3 其它 风管污染程度检验中风管积尘量的检验器材、检验分析方法与风管清洗后的清洁程度检验相同。 附录I 风管内表面微生物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的检验方法。 I1 采样 I1.1 采样点:数量和分布同附录H 3.2。 I1.2 采样面积:每一点采样面积应为 I1.3 采样方法:空调风管内表面积尘较多时用刮拭法采样,积尘较少不适宜刮拭法采样时用擦拭法采样。整个采样过程应无菌操作。为避免人工采样对采样环境的影响,宜采用机器人采样。 I2样品检测 刮拭法:将采集的积尘样品无菌操作称取 擦拭法:将擦拭物无菌操作加入到0.01% Tween-80水溶液中,做10倍梯级稀释,取适宜稀释度1ml倾注法接种平皿。 I3 培养与计数 细菌和真菌培养与计数方法见附录D。 |
|||||||||||||||||||||||||||||||||||||||||||||||||||||||||||||||||||||||||||||||||||||||||||||||||||||||||||||||||||||||||||||||||||||||||||||||||||||||||||||||||||||||||||||||||||||||||||
发布日期:2015-03-16 |
Copyright@2006-2014 北京大元环境检测技术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总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石油大院北教楼
中心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庄北路9号永泰绿色生态园C-11
邮编:100085
邮箱:dayuan@vip.126.com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4028044号-4